ja_mageia

  • Wide screen resolution
  • De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You are here: 主 頁 澳門概覽 經濟體系
經濟體系 PDF Print E-mail
Monday, 10 September 2012 07:35

 


經濟體系

概 况

澳門經濟規模不大,但外向度高,是亞太區內稅率最低的地區之一,財政金融穩健,無外匯管制,具有自由港及獨立關稅區地位,是亞太區內極具經濟活力的一員,也是連接內地和國際市場的重要窗口和橋樑。

澳門特別行政區自1999年12月20日成立以來,經濟保持平穩發展。2000-2008年經濟年平均實質增長率約爲14%。2009年,雖然受到環球經濟影響,發展放緩,全年仍錄得1.3%的實質增長,本地生產總值為1,693.4億澳門元;人均本地生産總值約3.9萬美元,在亞洲名列前茅。2009年年底,外匯儲備基金達1,466億澳門元。 即使面對2010年較高的基數,2011全年澳門本地生產總值為2,912億澳門元,經濟實際增長率為20.7%,人均本地生產總值為66,311美元。

雖然澳門的經濟規模不大,但具有開放和靈活的特點,在區域性經濟中佔有獨特的地位。傳統上,澳門的經濟以出口為主,但在加工業進行轉型以適應新時代的同時,服務出口在澳門整體經濟上所佔的比重越來越大。

澳門是中國兩個國際貿易自由港之一,貨物、資金、外匯、人員進出自由。特區政府成立後,把維護和完善自由市場經濟制度作為經濟施政的主線,營造受國際社會認同、自由開放、公平競爭和法治嚴明的市場環境,確保經濟制度不受干擾和影響。

2007年4月,世界貿易組織對澳門進行每6年一次的貿易政策審議,在報告中對澳門遵守世界貿易組織的規則予以肯定,認同特區政府過去6年經濟發展所取得的成就,認為澳門未來的發展前景樂觀,澳門是開放的經濟體系這一評價再次受到肯定。這是澳門特區政府成立後第二次的審議會議,對上一次是在2001年進行。

2009年1月美國傳統基金發佈2009年度「全球經濟自由度指數」報告,澳門首次獲評為亞太地區第6位,而在全球179個經濟體中排名第21位。

特區政府致力加強對外經濟合作,利用自身獨特的優勢,逐步發展成為國際化的區域性商貿服務平台,有效發揮本澳與亞太地區、歐盟、拉丁語系國家,尤其是與葡語國家傳統聯繫的優勢,更好地擔當內地與這些國家和地區經濟合作的橋樑。

 

《珠江三角洲地區改革發展規劃綱要(2008-2020年)》

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於2009年1月8日公佈《珠江三角洲地區改革發展規劃綱要(2008-2020年)》。當中涉及澳門的內容包括:
  • 支持粵港澳合作發展服務業,鞏固澳門作為世界旅遊休閒中心的地位;
  • 優先發展現代服務業,支持珠江三角洲地區與港澳地區在現代服務業領域的深度合作,重點 發展金融業、會展業、物流業、信息服務業、科技服務業、商務服務業、外包服務業、文化創意産業、總部經濟和旅遊業,全面提升服務業發展水平;
  • 推進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形成網絡完善、佈局合理、運行高效、與港澳地區及環珠江三角洲地區一體化的綜合交通運輸體系;
  • 支持珠江三角洲地區與港澳在城市規劃、軌道交通網絡、信息網絡、能源基礎網絡、城市供水等方面進行對接;
  • 深化落實《安排》力度,做好對港澳地區的先行先試工作;
  • 支持在珠江三角洲地區的港澳加工貿易企業延伸産業鏈條,向現代服務業和先進製造業發展,實現轉型升級;
  • 共建優質生活圈,鼓勵珠江三角洲地區與港澳地區在教育、醫療、社會保障、應急管理、知識産權保護等方面開展合作,爲港澳人員到內地工作和生活提供便利;
  • 創新合作方式,加強珠江三角洲地區與港澳協調溝通,推動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合作。

 

四大經濟支柱

澳門在20世紀80年代將旅遊業、出口加工業、建築地產業、金融保險業列為主要發展的支柱產業。隨著時間的推移,以博彩帶動的旅遊業在澳門經濟中的比重開始逐漸增大。


根據澳門政府公佈的有關2010年澳門產業結構方面的資料,隨著製造業及建築業的增加值總額下跌,第二產業佔本地生產總值的比重由2009年的10.9%下降至2010年的7.4%;其中建築業的比重下降2.6個百分點至5.5%、製造業的比重下降0.6個百分點至0.9%,電力、氣體和水的生產及分配的比重下降0.2%至1.1%。


第三產業佔本地生產總值的比重由2009年的89.1%上升至2010年的92.6%。其中,博彩業的比重較2009年大幅攀升8.9%,由32.0%上升至2010年的40.9%;批發及零售業由5.9%上升至7.0%,升幅為1%;酒店業由4.3%上升至4.6%,升幅為0.3%;運輸、倉儲及通訊業的比重亦輕微上升。其他行業的比重則錄得不同程度的跌幅,其中不動產業務的比重較2009年下跌2.5%。

 

旅遊博彩業

旅遊博彩業長期以來都是澳門主要的經濟動力之一,其中包括作為澳門最大直接稅來源的博彩業,及其他如酒店、飲食、零售等行業,對推動澳門經濟的發展相當重要。

旅遊業及服務業是澳門最重要的外匯來源,90年代以來,澳門旅遊業進入蓬勃發展的階段,自1992年起,旅遊業的收入已經超過出口產值。特區政府成立後,旅遊業發展步伐更為迅速。澳門回歸後,尤其是近數年來在央支持下,澳門出台了一些重要的經濟政策;2002年2月澳門對外資開放了博彩經營權;2003年7月起,內地逐步開放內地居民到澳門的個人旅遊;2003年10月,內地與澳門簽訂《內地與澳門關於立更緊密經貿關係安排》(CEPA)(簡稱《安排》。這些政策在推動澳門經濟發展起到了顯著的作用,尤其是將博彩業產推向了另一發展高峰期。

2009年初,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公佈了《珠江三角洲地區改革發展規劃綱要(2008-2020)》,將粵港澳合作納入國家發展規劃,並明確提出澳門在珠三角地區的發展定位為“世界旅遊休閒中心”,這為澳門與內地的進一步分工合作帶來了巨大機遇。

在與區域合作不斷加強和深化之下,澳門獨特的文化資源優勢得以進一步鞏固和發揮,不但有利推動旅遊博彩業朝多元化方向發展,亦保持澳門旅遊業在區內的競爭力,並發展成為優質的文化旅遊城市。

明確的定位令澳門的旅遊博彩業得以持續向好發展,該產業對區內經濟的貢獻更顯重大。2011年全年入境旅客達28,002,279人次,按年上升12%。中國內地仍然是最主要的旅客來源地及旅客增長的主要動力,佔16,162,747人次;來自香港的旅客佔7,582,923人次,繼續成為訪澳旅客的第二大來源地。

受惠於入境旅客的雙位數增長,以及旅客人均消費上升所帶動,令旅遊服務出口錄得可觀升幅,其中,博彩服務出口(即旅客博彩消費)在2011年全年按年飆升34.6%,旅客總消費上升7.2%。由於旅遊博彩業的蓬勃展,推動服務出口錄取較佳的升幅,以及內部需求擴大。從而帶動2011年澳門經濟增長取得20.7%的理想增幅。

受惠於旅遊博彩業近幾年的迅速發展,以及特區政府的大力動下,作為旅遊博彩業周邊配套服務業之一的會展業亦得以壯大發展,並成為澳門服務業的一重要新力軍。的2011年,

 

金融服務業

澳門金融業主要由銀行和保險公司兩類金融機構組成。現時,在澳門獲准經營的銀行總數有28間,其中25間全面性商業銀行,1間郵政儲金局及2間離岸銀行

 

至於保險公司方面,澳門保險業共有24家保險公司,當中11家為人壽保險公司及其餘的13家為非人壽保險公司。據其原屬地區分,8家為本地公司及其餘16家為外資保險公司之分公司,分別代表6個國家及中國香港特別行政區。

而澳門最早的銀行是1902年開業的葡資大西洋銀行。澳門沒有中央銀行,現由澳門金融管理局代行中央銀行職能,並由中國銀行澳門分行與澳門大西洋銀行共同行使澳門發鈔代理職能,各自發鈔的額度為50%。

澳門不實行外滙管制,資金進出自由,銀行既可經營本幣業務,又可經營外幣業務,還可經營離岸業務。澳門銀行資本國際化程度較高。而銀行持有的流動資產,主要包括現金、短期銀行同業資產和高評級的有價證券,這些流動資金發揮著應付銀行財務承擔的重要作用。由於總資產的增速略快於流動資產,2011年10月底的流動資產相對總資產比率由2010年同期的41.6%降至39.7%。

與本地經濟強勁增長一致,澳門銀行業的營運盈利在2011年首十個月上升26.4%至42億澳門元,金額已超過2010年全年盈利。

在2011年首十個月期間,銀行的利息收入大幅增加41.0%,金,額為102億澳門元。扣除利息支出,銀行業的淨利息收入按年上升22.3%至53億澳門元。

同期,銀行在私人信貸持續以較快速度增長。客戶貸款總額在2011年10月底按年上升32.6%至3,135億澳門元。當中屬於居民部份的貸款上升35.2%,而非居民的部份亦增加29.7%。前者佔客戶貸款總額的份額上升至52.7%。

另一方面,與房地產相關的信貸繼續是構成澳門銀行資產的主要部份。在2011年9月底,居民與非居民在未償還住宅按揭貸款總額較2010年9月底上升34.8%,至743億澳門元。同時,未償還商用物業貸款達589億澳門元,按年增長了33.4%。用作測量銀行業對房地產市場風險承擔的房地產相關信貸對總體私人信貸比率則維持在42.6%水平。

 

出口加工業

澳門製造業是以紡織製衣業為主,且以勞動密集和外向型為模式發展,大部份產品銷往美國及歐洲。

製造業在澳門歷史悠久,早期以炮竹及神香為主,紡織製衣業始於20世紀60年代,70年代至80年代進入黃金時期,同期間,玩具、電子和人造絲花等工業亦蓬勃發展。踏入90年代,澳門受到歐美兩大出口市場經濟疲弱、澳門工資上漲的影響,加上新興工業國家在產品價格上的競爭,製造業發展的步伐明顯放緩。

為保持出口加工業這個作為澳門長期且重要的支柱產業得以延續發展,進一步優化本澳產業結構,令澳門經濟保持長期的可持續穩定發展,中央與澳門政府相繼透過不同的政策措施,實現工業結升級,提高產品品質,發展高科技產業。

但實現上述目標,離不開與珠三角地區的合作,因此,2003年10月,內地與澳門簽署了《內地與澳門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並於2004年1月1日起正式實施;之後於2004年、2005年、2006年、2007年、2008年、2009年、2010年分別簽署7個補充協議。《安排》框架的具體內容主要包括貨物貿易、服務貿易以及貿易投資便利化三個經貿領域。

另一方面,全球成衣貿易配額制度於2005年取消後,澳門的製造業面臨重大的挑戰。為此,特區政府率先向中央政府提出與珠海合建跨境工業區的概念,以便結合兩地的生產優勢,為製造業提供條件,面對新挑戰。珠澳跨境工業區,於2003年12月5日經國務院批准設立。跨工區位於珠海拱北茂盛圍與澳門西北區的青洲之間。2006年12月8日,珠澳跨境工業區園區及口岸正式啓用,實施24小時通關。

隨着經濟環境的變化,傳統製造業正逐步轉型,在澳門經濟中的比重逐漸減少,製造業在本地生產總值結構中,從1999年約佔10%,下降至2008年約2%。

近幾年,旅遊博彩服務出口此產業的迅速發展,佔澳門本地生產總值結構的比重亦持續上升;相形之下,近年外部環境尤其是歐美主要出口市場經齊疲弱的澳門製造業卻持續偏軟。據澳門政府統計,製造業的手頭訂單在2011年第三季度為2.63個月,稍低於去2010年同期的2.64個月 。2011年,澳門的貨物出口依然疲弱,2011年首11個月,整體出口貨值進一步下降2.8%,除了非紡織品出口有輕微的上升1.6%外紡織品及成衣出口貨值繼2010年全年錄得34.1%跌幅後,2011年首11個月繼續下跌17.4%。
 

建築地產業

作為澳門經濟的支柱產業之一,建築地產業在經濟結構中具有重要作用,也是財政收入的重要組成部分。

澳門房地產建築業於上世紀七十年代後,隨著澳門經濟快速發展和外來人口不斷增加,才一躍而為澳門的四大經濟支柱之一。在1987年中葡簽訂聯合聲明後,鑑於澳門前景明朗,形勢穩定,市場資金充裕,多項大型建設得到落實,又受到香港和內地經濟蓬勃發展的影響,令房地產和建築業得進入另一個發展黃金時期。雖然經歷了上世紀九十年代初之後長達近十年的發展低迷期,澳門房地產建築業自2000年後再次步入的發展高峰期,據統計,近年來澳門的建築房地產業產值僅次於旅遊博彩和製造業。

2010年從事建築活動的企業有1,178間,較2009年減少115間;相關從業員工共15,284名,按年減少18.4%。2010年建築工程總值為222.7億元(澳門元,下同);同年,全澳共有1,757項建築工程,較2009年增加21.2%。私人工程有1,295項,按年上升48.2%;其中住宅工程有957項,增幅達78.9%,主要是政府資助的樓宇共同設施維修工程(833項)顯著增加95.5%所帶動。另一方面,公共工程有462項,較2009年減少19.8%;而公共房屋工程(42項)則上升7.7%。

2010年整體私人建築工程總值178.4億元,按年減少32.3%。旅遊博彩設施及酒店工程價值為133.1億元,較2009年減少36.0%;而私人住宅工程價值(30.4億元)亦錄得26.0%的按年跌幅。

公共工程總值為44.4億元,較2009年輕微下跌3.3%;其中,公共房屋工程(14.7億元)及基礎建設工程(17.1億元)按年分別上升15.1及12.4%。

至於不動產交易方面,2010年全年,澳門成交的樓宇單位數達29,617個,較2009年增長逾70%,而成交金額達567.5億元,較2009年增長1.2倍。全年住宅單位平均成交價每平方米達31,016元,按年上升33.5%。澳門物業按揭貸款市場亦有增長,至2010年底,未償還住宅按揭貸款餘額為612億元,較2009年長38.5%,其中,本地居民部份佔89.7%;未償還商用物業貸款總額增長32.4%,達489億。

由於澳門地產業近年發展迅猛,令了促進澳門的地產業可持續發展,改善澳門居民居住環境,2011年,澳門特區政府根據市場情況和參照鄰近地區的做法,使澳門房地產市場步入持續穩定的發展軌道。

 

最新經濟統計數據

本地生產總值

澳門經濟呈現快速的增長步伐,2011年澳門本地生產總值錄得2,921億澳門元,經濟實質增長20.7%,人均本地生產總值為531,723澳門元。

根據澳門政府統計資料顯示,2011年澳門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來自服務出口錄得佳的升幅,以及內需求擴大。其中,博彩服務出口增加34.6%、旅客總消費上升7.2%。內部需要方面,就業人數及收入上升帶動私人消費支出增加10.2%;同時,政府最終消費支出增長9.4%,固定資本形式總額由於政府增加投資而增加14.5%;另一方面,澳門貨物出口依然疲弱,但跌幅收窄至2.9%。

數據顯示,2011年第四季澳門本地生產總值按年實際增長17.5%;當季,澳門博彩服務出口上升25.2%,旅客總消費增加10.4%,投資上升16.7%,私人消費及政府最終消費支出分別增加12.1%及16.3%,而貨出口1按年也上升7.7%。

2011年首三季的實質增長率分別為20.8%、23.8%及21.4%;而2010年經濟增長為27%。

在本地生產總值結構方面,旅遊博彩服務出口上升,推動貨物及服務出口(貨物及服務出口減貨物及服務進口)增加27.9%,高於經濟增長水平,因此,貨物及服務淨出口佔本地生產總值的比重由2010年的55.9%上升至58.8%;其他組成部份則有所回落,投資的比重輕微下降至13.2%、私人消費支出的比重由22.7%下降至20.7%,政府最終消費支出的比重亦由8.1%減至7.4%。
 

就 業

回歸以來,特區政府一直致力於改善就業狀況,持續採取一系列的培訓和鼓勵就業措施,失業率自2000年起持續下降,從1999年的6.3%大幅回落至2005年的4.1%。在近年經濟快速增長的環境下,自2006年起失業率一直維持在3%左右的低水平,2011年10月至12月,澳門特區失業率較上一期(9月11月)下降0.2%至2.1%,再創新低。

2011年10月至12月,澳門勞動人口達34.7萬人,較上一期增加2,000人。其中就業人口為34萬人,較上一期增加3,300人。按行業分析,文娛博彩及酒店業的就業人數增加,飲食業和零售業則有所減少。

同期,澳門失業人口為7,400人,較上一期減少600人,尋找第一份工的新增動力佔總失業人口12.4%,所佔比重較上一期下降2.9%。

數據顯示,2011年10月至12月,澳門就業不足率為0.9%,較上一期下降0.2%;勞動力參與率上升0.4%至72.9%。

按季度比較,2011年第四季失業率較第3季度(2.6%)下降0.5%,而本地居民失業率更下降0.6%至2.7%。

 

對外貨物貿易

2011年全年總出口貨值(69.7億元)較2010年微升0.2%,是自2006年來首度回升;同期總進口貨值上升41.2%至622.9億元。貨物貿易逆差為553.2億元,較2010年擴大48.9%;貨物出進口比率跌至11.2%,較2010年下降4.6個百分點。

同年輸往香港(31.1億元)的貨值較2010年上升3.5%,而出口往中國大陸(11.0億元)及美國(5.6億元)的貨值則分別下跌0.4%及28.9%。紡織品及成衣的出口貨值(13.4億元)跌幅為17.7%;非紡織品的出口(56.3億元)上升5.6%,其中煙酒(6.7億元)和機器設備與零件(6.3億元)分別上升42.4%及39.8%。

2011年來自中國大陸(191.2億元)及歐洲聯盟(155.1億元)的進口貨值較2010年分別增加39.4%及55.7%。進口消費品上升46.6%至384.8億元,其中食物及飲品(85.8億元)、黃金製首飾(66.6億元)與手袋及銀包(35.0億元)分別上升33.7%、99.7%和114.8%;此外,資本貨物的進口貨值(109.2億元)錄得57.1%的同比升幅。

2011年澳門的對外商品貿易總值達692.6億元,較2010年的510.8億元上升35.6%。

 

零售服務業

2011年第4季零售業銷售額達125.5億元(澳門元,下同),按年大幅上升44%。其中,鐘錶及珠寶的銷售額為38.1億元(佔總數30%)、百貨貨品佔15%、皮具製品佔11%、成人服裝佔9%及汽車佔7%。零售市場受惠旅客消費持續增長及本地居民消費能力的提升,2011年第4季零售業銷售額較第3季修訂後的109.5億元上升15%;升幅較大的包括鐘錶及珠寶(+24%)、成人服裝(+19%)、皮具製品(+16%)和百貨貨品(+16%)。2011年零售業銷售額達433.4億元,較2010年的305.9億元大幅增加42%;其中,以鐘錶及珠寶(+58%)及皮具製品(+54%)的升幅最顯著。

 

私人建築及不動產交易

官方統計資料顯示,2011年第4季繳納物業轉移印花稅的樓宇單位數目繼續下跌,較第3季減少5.2%至3,543個,成交金額則按季上升5.2%至101.2億元(澳門元,下同);其中住宅單位有2,173個,按季減少1.0%,而成交金額則增加5.9%至62.7億元。

在成交價方面,由於季內有高價新樓盤推出,帶動第4季整體住宅單位的平均成交價按季上升14.2%,為每平方米(實用面積)41,519元;澳門半島(39,228元)、氹仔(45,057元)與路環(64,063元)住宅單位的平均成交價分別上升10.8%、18.1%及3.5%。

全年住宅單位平均成交價較2010年上升33.6%至每平方米41,433元。辦公室及工業單位的平均成交價分別為每平方米35,076元及12,001元,按年升幅為53.5%及72.4%。

2011年全年訂立的不動產買賣契約共10,935宗,成交單位有14,075個,較2010年分別減少13.9%及12.7%。此外,全年簽訂的住宅單位按揭貸款契約共7,930宗,較2010年下跌6.7%。

同年,建成樓宇的建築面積較2010年下跌8.6%,為116.3萬平方米,共提供1,387個單位(住宅單位佔1,099個);汽車停車位與電單車泊位分別有2,940個及1,185個。

 

會議及展覽統計

積極推動會展業發展,推動經濟適度多元化,是特區政府近年的重點經濟發展策略之一。政府協助和支持大型國際性會議及活動在澳門舉辦,大力支持和資助業界舉辦各類型商貿展覽,開拓商務旅遊市場,並通過在各地舉行的重要商務旅遊展,推廣澳門會展品牌形象和業務訊息。當中,較出名的由政府主辦的一年一度的澳門國際貿易投資展覽會(MIF),該展覽會已發展成為澳門最大型的國際性展覽活動。而由私人機構舉辦的會議及展覽業在旅遊博彩服務業快速發展的推動下亦獲得穩步發展。

統計資料,2011年全年共舉辦1,045項會議及展覽,與會及入場總數達1,278,054人次,較2010年大幅增加59%。其中,展覽活動按年雖減少6項,但吸引1,167,283人次的入場觀眾,按年增幅達78%;反映展覽活動質素的提升。

同時,2011年全年共收集45間展覽主辦機構(佔總數88%)的資料,總收入為6,868萬澳門元,攤位租金收益佔62%;而總支出為1.8億元,主要為展場製作及佈置(佔21%)和宣傳及公關費用(17%)。另一方面,452位受訪參展商的總收益及總支出分別為2,071萬元及1,614萬元;其中,直接銷售商品佔總收益93%,而攤位租金則佔支出的48%。